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13-09-30

       金門縣烏坵鄉原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位於興化灣及湄洲灣出海口,為中華民國的一個行政區,居民主要從閩中莆田地區遷居而來,母語為興化語,1954年由金門縣管轄,是金門縣的離島鄉,主要由大坵島與小坵島兩個島嶼組成,行政區劃分為二個村,也是台灣最偏遠的小鄉之一。

       烏坵鄉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人口僅600多人,為中華民國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鄉,是中華民國面積第二小的鄉鎮市區,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地區管轄時間最久的領土。

       烏坵的戰略位置在國共內戰期間變得尤為重要,歷史上曾經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軍事衝突的前沿。於閩變期間中華共和國政權成立後曾歷時53天失去管治,而後從未被共軍占領。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後,國共對峙局勢逐漸升溫。烏坵因其靠近中國大陸而成為重要的軍事前哨。

       1950年代到1970年代,烏坵地區被劃為軍事禁區,幾乎完全由國軍駐守,地方民間生活受限。烏坵鄉的行政功能在這段時間內基本由軍方負責,且隨時備戰。

       1980年代後,隨著國防政策的調整,軍事管制逐漸放寬,烏坵的行政管理功能開始由地方政府恢復。烏坵鄉公所作為該區的地方政府機構,開始負責地方治理、建設與民政事務。

       1992年11月7日戰地政務正式解除,由金門縣政府正式管轄,意欲結束了長期的軍事統治,並恢復了正常的民政管理。這一改變標誌著金門和烏坵地區自1950年代以來的戰地行政體制結束,軍事指揮權逐步讓位於民政管理機構。

       烏坵鄉儘管地處偏遠且人口較少,其經濟來源主要依賴漁業,當地漁民主要以近海捕撈為主,雖規模不大,但鄉內的海域環境良好,盛產各類海產品,特別是魚類、貝類和蝦蟹等,這些漁業資源不僅供應當地居民,也有一部分銷往外地,對維持鄉內經濟活動至關重要。

       今日的烏坵鄉由於地理偏遠因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地區發展的特殊性仍維持著其獨特的軍民共存形式,其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皆仰賴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各項補助來維持,這些補助包括建設道路、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以及地方發展計劃等項目。現今鄉公所仍在努力平衡國防需求與地方民生發展,承擔著日常行政管理與居民服務的基本工作。

       烏坵鄉的經濟發展受到多方限制。未來,當地可能會繼續依賴政府的政策支持、軍事支出以及逐步開發的觀光潛力,以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